一、机器如何识图
先给大家出个脑筋急转弯: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大熊猫,一共需要几种颜色的画笔?——大家应该都知道,只需要一种黑色的画笔,只需要将大熊猫黑色的地方涂上黑色,一个大熊猫的图像就可以展现出来。
我们画大熊猫的方式,其实和妈妈们的十字绣很接近——在给定的格子里,绣上不同的颜色,最后就可以展现出一幅特定的“图片”。而机器识图的方式正好和绣十字绣的方式相反,现在有了一幅图片,机器通过识别图片中每个格子(像素点)上的颜色,将每个格子里的颜色都用数字类型存储,得到一张很大的数字矩阵,图片信息也就存储在这张数字矩阵中。
上图中每一个格子代表一个像素点,像素点里的数字代表颜色码,颜色码范围是[0,255],(各式各样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每个颜色都是0~255之间数字)
我们在得到的一张大数字矩阵的基础上开展卷积神经网络识别工作:
机器识图的过程:机器识别图像并不是一下子将一个复杂的图片完整识别出来,而是将一个完整的图片分割成许多个小部分,把每个小部分里具有的特征提取出来(也就是识别每个小部分),再将这些小部分具有的特征汇总到一起,就可以完成机器识别图像的过程了
二、卷积神经网络原理介绍
用CNN卷积神经网络识别图片,一般需要的步骤有:
- 卷积层初步提取特征
- 池化层提取主要特征
- 全连接层将各部分特征汇总
- 产生分类器,进行预测识别
1、卷积层工作原理
卷积层的作用:就是提取图片每个小部分里具有的特征
假定我们有一个尺寸为6*6 的图像,每一个像素点里都存储着图像的信息。我们再定义一个卷积核(相当于权重),用来从图像中提取一定的特征。卷积核与数字矩阵对应位相乘再相加,得到卷积层输出结果。
(429 = 18*1+54*0+51*1+55*0+121*1+75*0+35*1+24*0+204*1)
卷积核的取值在没有以往学习的经验下,可由函数随机生成,再逐步训练调整
当所有的像素点都至少被覆盖一次后,就可以产生一个卷积层的输出(下图的步长为1)
机器一开始并不知道要识别的部分具有哪些特征,是通过与不同的卷积核相作用得到的输出值,相互比较来判断哪一个卷积核最能表现该图片的特征——比如我们要识别图像中的某种特征(比如曲线),也就是说,这个卷积核要对这种曲线有很高的输出值,对其他形状(比如三角形)则输出较低。卷积层输出值越高,就说明匹配程度越高,越能表现该图片的特征。
卷积层具体工作过程:
比如我们设计的一个卷积核如下左,想要识别出来的曲线如下右:
现在我们用上面的卷积核,来识别这个简化版的图片——一只漫画老鼠
当机器识别到老鼠的屁股的时候,卷积核与真实区域数字矩阵作用后,输出较大:6600
而用同一个卷积核,来识别老鼠的耳朵的时候,输出则很小:0
我们就可以认为:现有的这个卷积核保存着曲线的特征,匹配识别出来了老鼠的屁股是曲线的。我们则还需要其他特征的卷积核,来匹配识别出来老鼠的其他部分。卷积层的作用其实就是通过不断的改变卷积核,来确定能初步表征图片特征的有用的卷积核是哪些,再得到与相应的卷积核相乘后的输出矩阵
2、池化层工作原理
池化层的输入就是卷积层输出的原数据与相应的卷积核相乘后的输出矩阵
池化层的目的:
- 为了减少训练参数的数量,降低卷积层输出的特征向量的维度
- 减小过拟合现象,只保留最有用的图片信息,减少噪声的传递
最常见的两种池化层的形式:
- 最大池化:max-pooling——选取指定区域内最大的一个数来代表整片区域
- 均值池化:mean-pooling——选取指定区域内数值的平均值来代表整片区域
举例说明两种池化方式:(池化步长为2,选取过的区域,下一次就不再选取)
在4*4的数字矩阵里,以步长2*2选取区域,比如上左将区域[1,2,3,4]中最大的值4池化输出;上右将区域[1,2,3,4]中平均值5/2池化输出
3、全连接层工作原理
卷积层和池化层的工作就是提取特征,并减少原始图像带来的参数。然而,为了生成最终的输出,我们需要应用全连接层来生成一个等于我们需要的类的数量的分类器。
全连接层的工作原理和之前的神经网络学习很类似,我们需要把池化层输出的张量重新切割成一些向量,乘上权重矩阵,加上偏置值,然后对其使用ReLU激活函数,用梯度下降法优化参数既可。
以上转载自:https://blog.csdn.net/kun1280437633/article/details/80817129
神经网络的预备知识
为什么要用神经网络?
- 特征提取的高效性。
大家可能会疑惑,对于同一个分类任务,我们可以用机器学习的算法来做,为什么要用神经网络呢?大家回顾一下,一个分类任务,我们在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做时,首先要明确feature和label,然后把这个数据"灌"到算法里去训练,最后保存模型,再来预测分类的准确性。但是这就有个问题,即我们需要实现确定好特征,每一个特征即为一个维度,特征数目过少,我们可能无法精确的分类出来,即我们所说的欠拟合,如果特征数目过多,可能会导致我们在分类过程中过于注重某个特征导致分类错误,即过拟合。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有一堆数据集,让我们分类出西瓜和冬瓜,如果只有两个特征:形状和颜色,可能没法分区来;如果特征的维度有:形状、颜色、瓜瓤颜色、瓜皮的花纹等等,可能很容易分类出来;如果我们的特征是:形状、颜色、瓜瓤颜色、瓜皮花纹、瓜蒂、瓜籽的数量,瓜籽的颜色、瓜籽的大小、瓜籽的分布情况、瓜籽的XXX等等,很有可能会过拟合,譬如有的冬瓜的瓜籽数量和西瓜的类似,模型训练后这类特征的权重较高,就很容易分错。这就导致我们在特征工程上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使模型训练得到一个好的效果。然而神经网络的出现使我们不需要做大量的特征工程,譬如提前设计好特征的内容或者说特征的数量等等,我们可以直接把数据灌进去,让它自己训练,自我“修正”,即可得到一个较好的效果。
- 数据格式的简易性
在一个传统的机器学习分类问题中,我们“灌”进去的数据是不能直接灌进去的,需要对数据进行一些处理,譬如量纲的归一化,格式的转化等等,不过在神经网络里我们不需要额外的对数据做过多的处理,具体原因可以看后面的详细推导。
- 参数数目的少量性
在面对一个分类问题时,如果用SVM来做,我们需要调整的参数需要调整核函数,惩罚因子,松弛变量等等,不同的参数组合对于模型的效果也不一样,想要迅速而又准确的调到最适合模型的参数需要对背后理论知识的深入了解(当然,如果你说全部都试一遍也是可以的,但是花的时间可能会更多),对于一个基本的三层神经网络来说(输入-隐含-输出),我们只需要初始化时给每一个神经元上随机的赋予一个权重w和偏置项b,在训练过程中,这两个参数会不断的修正,调整到最优质,使模型的误差最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对于调参的背后理论知识并不需要过于精通(只不过做多了之后可能会有一些经验,在初始值时赋予的值更科学,收敛的更快罢了)
有哪些应用?
应用非常广,不过大家注意一点,我们现在所说的神经网络,并不能称之为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很早就出现了,只不过现在因为不断的加深了网络层,复杂化了网络结构,才成为深度学习,并在图像识别、图像检测、语音识别等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基本网络结构
一个神经网络最简单的结构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每一层网络有多个神经元,上一层的神经元通过激活函数映射到下一层神经元,每个神经元之间有相对应的权值,输出即为我们的分类类别。
为什么卷积核有效?
那么问题来了,虽然我们知道了卷积核是如何计算的,但是为什么使用卷积核计算后分类效果要由于普通的神经网络呢?我们仔细来看一下上面计算的结果。通过第一个卷积核计算后的feature_map是一个三维数据,在第三列的绝对值最大,说明原始图片上对应的地方有一条垂直方向的特征,即像素数值变化较大;而通过第二个卷积核计算后,第三列的数值为0,第二行的数值绝对值最大,说明原始图片上对应的地方有一条水平方向的特征。
仔细思考一下,这个时候,我们设计的两个卷积核分别能够提取,或者说检测出原始图片的特定的特征。此时我们其实就可以把卷积核就理解为特征提取器啊!现在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只需要把图片数据灌进去,设计好卷积核的尺寸、数量和滑动的步长就可以让自动提取出图片的某些特征,从而达到分类的效果啊!
注:1.此处的卷积运算是两个卷积核大小的矩阵的内积运算,不是矩阵乘法。即相同位置的数字相乘再相加求和。不要弄混淆了。
2.卷积核的公式有很多,这只是最简单的一种。我们所说的卷积核在数字信号处理里也叫滤波器,那滤波器的种类就多了,均值滤波器,高斯滤波器,拉普拉斯滤波器等等,不过,不管是什么滤波器,都只是一种数学运算,无非就是计算更复杂一点。
3.每一层的卷积核大小和个数可以自己定义,不过一般情况下,根据实验得到的经验来看,会在越靠近输入层的卷积层设定少量的卷积核,越往后,卷积层设定的卷积核数目就越多。具体原因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下,小结里会解释原因。
- 池化层(Pooling Layer)
通过上一层2*2的卷积核操作后,我们将原始图像由4*4的尺寸变为了3*3的一个新的图片。池化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降采样的方式,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情况下,压缩图片,减少参数。简单来说,假设现在设定池化层采用MaxPooling,大小为2*2,步长为1,取每个窗口最大的数值重新,那么图片的尺寸就会由3*3变为2*2:(3-2)+1=2。从上例来看,会有如下变换:
图3 Max Pooling结果
通常来说,池化方法一般有一下两种:
- MaxPooling:取滑动窗口里最大的值
- AveragePooling:取滑动窗口内所有值的平均值
为什么采用Max Pooling?
从计算方式来看,算是最简单的一种了,取max即可,但是这也引发一个思考,为什么需要Max Pooling,意义在哪里?如果我们只取最大值,那其他的值被舍弃难道就没有影响吗?不会损失这部分信息吗?如果认为这些信息是可损失的,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在进行卷积操作后仍然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冗余信息呢?
其实从上文分析卷积核为什么有效的原因来看,每一个卷积核可以看做一个特征提取器,不同的卷积核负责提取不同的特征,我们例子中设计的第一个卷积核能够提取出“垂直”方向的特征,第二个卷积核能够提取出“水平”方向的特征,那么我们对其进行Max Pooling操作后,提取出的是真正能够识别特征的数值,其余被舍弃的数值,对于我提取特定的特征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那么在进行后续计算使,减小了feature map的尺寸,从而减少参数,达到减小计算量,缺不损失效果的情况。
不过并不是所有情况Max Pooling的效果都很好,有时候有些周边信息也会对某个特定特征的识别产生一定效果,那么这个时候舍弃这部分“不重要”的信息,就不划算了。所以具体情况得具体分析,如果加了Max Pooling后效果反而变差了,不如把卷积后不加Max Pooling的结果与卷积后加了Max Pooling的结果输出对比一下,看看Max Pooling是否对卷积核提取特征起了反效果。
Zero Padding
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图片由4*4,通过卷积层变为3*3,再通过池化层变化2*2,如果我们再添加层,那么图片岂不是会越变越小?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引出“Zero Padding”(补零),它可以帮助我们保证每次经过卷积或池化输出后图片的大小不变,如,上述例子我们如果加入Zero Padding,再采用3*3的卷积核,那么变换后的图片尺寸与原图片尺寸相同,如下图所示:
图4 zero padding结果
通常情况下,我们希望图片做完卷积操作后保持图片大小不变,所以我们一般会选择尺寸为3*3的卷积核和1的zero padding,或者5*5的卷积核与2的zero padding,这样通过计算后,可以保留图片的原始尺寸。那么加入zero padding后的feature_map尺寸 =( width + 2 * padding_size - filter_size )/stride + 1
注:这里的width也可换成height,此处是默认正方形的卷积核,weight = height,如果两者不相等,可以分开计算,分别补零。
- Flatten层 & Fully Connected Layer
到这一步,其实我们的一个完整的“卷积部分”就算完成了,如果想要叠加层数,一般也是叠加“Conv-MaxPooing",通过不断的设计卷积核的尺寸,数量,提取更多的特征,最后识别不同类别的物体。做完Max Pooling后,我们就会把这些数据“拍平”,丢到Flatten层,然后把Flatten层的output放到full connected Layer里,采用softmax对其进行分类。
图5 Flatten过程
文章评论